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

作者:王宁 时间:2020-09-20 点击数: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树德修身,具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创新创业精神,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

2、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基本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与评价技能,具有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学术交流能力。

3、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与管理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表达和外文翻译及撰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文资料。

5、掌握资料查询、检索及获取的方法,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整理、科学计算和论文撰写,准确表达观点。

二、研究方向

1、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理论

以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为核心,研究石墨烯的制备工艺及剥离机理、石墨烯远红外线发热膜及应用、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制备工艺及应用、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理论及石墨烯在散热领域的应用和复合机理。

2、耐磨抗蚀技术与增材制造

以耐磨抗蚀技术、增材制造材料与技术研究为核心,研究耐磨抗蚀、增材制造技术和纳微米功能复合材料及涂镀层的成分设计、组织性能调控与应用。

3、材料表面改性与连接

以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为核心,研究熔敷(激光,等离子,氩弧等)制备耐磨、自润滑涂层组织演变机理、材料强韧化机理及零部件的修复。研究异种金属材料连接、微电子封装、高效焊接方法及材料。

4、先进材料设计与应用

以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熵合金材料、有色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为核心,进行材料组分设计、计算模拟、智能制造、物性调控研究。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习年限3年,在校最长年限4年,具体按《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黑科大办字〔201737 号)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修满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应修满的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环节应修满6学分。

(一)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课程的总体设计原则是:保证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注重应用能力综合培养,考虑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培养,体现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要求。课程由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及必修环节组成,各环节有所侧重、相互补充,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各类课程与学分安排如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S100003

第一外国语(英语)

72

4.0

12

外国语学院

选一门

S130002

第一外国语(俄语)

72

4.0

12

国教学院

S16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1

马克思学院

S1600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辅导

18

1.0

1

马克思学院

S110001

数值分析

36/6

2.0

1

理学院

S12012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题讲座

28

1.5

1

材料学院

S120102

材料热力学及动力学

36

2.0

1

材料学院

S120103

材料相变原理

36

2.0

1

材料学院

S120104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36

2.0

2

材料学院

 

 

S15000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

18

1.0

1

研究生学院

公共必选课

S152001

心理健康教育

18

1.0

2

研究生学院

公共必选课

S120108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28

1.5

2

材料学院

专业必选课

S12011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及实践训练

28

1.5

2

材料学院

专业必选课

S210001

信息检索

18

1.0

1

图书馆

S150001

科技写作

18

1.0

2

研究生学院

S100002

第二外国语(英语)

36

0

13

外国语学院

非英语学生必选,不计学分

S16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1

马克思学院

S120125

材料研究科学思维

28

1.5

1

材料学院

S120116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8

1

1

材料学院

S120122

石墨深加工技术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2

材料物理性能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21

固体物理导论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26

现代电化学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5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0

碳素材料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09

腐蚀与防护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05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07

摩擦磨损与耐磨材料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8

特种陶瓷工艺学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1

复合材料学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14

无机非金属材料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06

功能材料

28

1.5

1

材料学院

S120117

材料强韧化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23

金属凝固理论

28

1.5

2

材料学院

S120127

创新培养实践课(材料设计)

54

1-6

材料学院

竞赛类

S110006

创新培养实践课(数学建模)

54

1-6

理学院

竞赛类

S020001

创新培养实践课(电子设计)

54

1-6

电信学院

竞赛类

材料科学基础

56

0

1

材料学院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学生必修;计成绩,不计学分

工程材料学

36

0

12

材料学院

材料力学性能

36

0

12

材料学院

开题报告

1.0

3

材料学院

学术论文

1.0

1-6

材料学院

学术报告(含科学道德)

1.0

1~6

材料学院

实践锻炼(含社会实践)

1.0

1~6

材料学院

外文应用

1.0

1~6

材料学院

科研工作

1.0

1~6

材料学院

(二)课程学习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程,学位课和选修课应修满的学分不少于30学分。

1、学位课

学位课应修满的学分不少于16.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3 学分,第一外国语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9.5学分。

2、选修课

选修课应修满的学分不少于13.5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学科限选课程和学科自选课程)不少于11.5学分。公共选修课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为必选课程。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者,必须选修第二外国语(英语),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选修课程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需求在培养方案课程设共同商定,必要时可以修读其他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

3、补修课

补修课是指对缺少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的学科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跟随本科生听课,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单中,但不计学分。

(三)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必修环节应修满6学分,包括开题报告、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含科学道德)、实践锻炼(含社会实践)、外文应用、科研工作六方面,具体为:

1、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入学以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课题应尽可能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在专业范围内选择对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题目,并做开题申请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字数6千字以上,参考文献30篇以上,其中应有国外文献,近五年文献所占比例不少于20%。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教材、手册等可写入参考文献,但不计篇数(具体标准详见《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规定》)。

2、学术论文(1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在学期间应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申请一项专利。学术论文发表应达到省级核心期刊以上标准,研究生应为独立作者(如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该生导师必须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

3、学术报告(含科学道德)(1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在读期间至少累计参加10次和公开作1次学术报告。

4、实践锻炼(含社会实践)(1学分)

在读期间研究生要以一定方式参加本科教学实践活动和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专业实践锻炼,并按要求完成实践报告;参加国家、省级研究生学科专业竞技类比赛获奖,选题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可充分锻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通过审核后可替代实践锻炼学分。

5、外文应用(1学分)

研究生应积极阅读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在读期间翻译本学科外文期刊论文三篇和用外文撰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在外文期刊、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并正式出版。

6、科研工作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申请一项科研项目,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如参与导师指导团队或自己导师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并在项目组进入前三(不含项目负责人),凭该项目审批单(带项目组成员)可代替科研工作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指导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方式,并鼓励和提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导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研究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导师要从学术的角度作好研究生的选题、开题、预答辩等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

2、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突出科教结合,应依托学科科研平台、工程中心、创新基地,坚持协同创新的思想,形成“项目+基地+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3、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专业实践锻炼相结合,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并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等开展双导师制培养方式。

六、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以研究生特点为本,创新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研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习实践基地,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过程。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重视课堂这一核心育人载体又立足于导学关系,拓宽研究生思政教育场域,落实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工作体系,推动导学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建出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七、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创业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科研项目,内容应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创新性和工作量,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学位论文工作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向导师做论文进度汇报,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听取指导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4、硕士学位论文要概念清晰、数据真实可靠,应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论文字数在4万字以上。

5、学位论文要结构严谨、文字通顺、条理清晰,文字表述、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图表、引文等符合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应予标明。

6、论文撰写要严格遵循《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试行)》文件要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