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学风先进典型—金属16-1班李莉事迹

作者: 时间:2018-06-13 点击数:

    李莉,来自江西萍乡的一个女生,个性倔强而坚毅,性格开朗,经过大学近两年的历练,成长成熟了许多。

一、迷茫之专业选择

我是16年进入黑龙江科技大学成为本科金属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的。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鬼使神差喵到了这所大学,金属专业也不是我的首选,实际上这所学校对我所在的省开放的所有专业我都不感兴趣。最后落在金属这里,也是命运使然一般吧。

到现在,回顾金属16-1班这个班级,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一个女孩子,能够遇到现在的班长、团支书还有自己的室友,还有更多在某个时刻对我伸出援手的同学们。因为没有一个人是理所当然地有义务去帮自己的。真的谢谢他们。

从我成为金属专业里的一员之后,我之后四年是必定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至于我人生的后面多少时光与之挂钩,who knows。

尽管在进大学前做了自己的不少小小准备,出于对学校的不了解和对专业的不喜欢,未来是怎样,我一点也不知道。

大一上个学期,由于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会走一条怎样的路,我老老实实认真学大一的课程。但是,心里有种感觉就是不对,非常不对,非常非常不对,哪里有东西错了?是什么东西错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热爱什么,而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于是我选择了一个,看似很笨我却乐在其中的办法——我开始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二、闯入英语地带

在这里想提到现在还是我生活重要组成一个的部分,就是英语地带。大一开学一个多月之后加入了它,成为了第一届英语地带的成员,在里面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英语的成长有一部分也凭借于它,到我现在大二,它里面的体系已经基本成型,我更是跟其他人一起成长,与此同时我的思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与人处事的能力也在提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认识了跟我一起并进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不同,以后从事的方向也会完全不同,但是正是因为对方的陪伴,自己才成长的更好。

关于自己的英语。太多人问过我英语是怎么学的,CET4 and CET6是怎样备考的。从高中开始我为英语就付出了很多,特别是高三,非常努力的练做题速度,可以说积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大学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积累,就是积累啊,没有捷径的啊,每天一点一点的积累啊,有什么硬性知识是天下掉下来的么?在你拿到成绩之前当然没人看你,只有你看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什么水平。另外,CET4/6我没有备考过,因为就是积累。我的水平都是一点点累加起来的,考前不突击。那些真题最多做两套拿来练笔感,因为这些并不是给我或者给你,不是给任何一个人用来真正提升英语的。(PS: 603 grades of CET6)

三、做多维发展之全才

到了现在,专业排名第一(已经喜欢自己的专业啦);获得过这些奖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总决演讲比赛优秀奖/风采大赛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黑龙江科技大学选拔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三等奖;“外研讯飞”杯英文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亚太地区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赛奖等。

值得提起的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拿到特等奖可以进入夏令营继续参加比赛,在里面有收获到很多,更重要的个人勇气的成长,也看到了来自各个大学一些优异的同学。

亚太数学建模是当时跟两个队友一个周末从早到晚在科厦教室做出来的模型,也是为了美赛练手。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了。开赛前本来是想选MCM的,结果却选了ICM。我们选的是E题,题目是:How does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regional instability. 一道环境题。

队友说:第一道题最难,把第一道题做出来后面就简单了。

我们第二天还没解出第一道题,三个人都有些着急了。然后把第一道题解出来之后发现...后面没有哪道题是简单的...有两道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做出来,但是如果重复的话会显得没有新意,所以得另寻出路。

因为题目没有给出具体数据,查数据费了很多时间,将名词下具体定义,解题,知道题目到底在问什么之后,我们根据想出来的方向去查相关数据,国外国内关于气候某一些特征数据的网站都被翻遍了;拿到数据之后发现用不了,有些数据年份太久需要筛除;有些需要整合;有些数据顺序是乱的;把几十个国家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早上开始做到凌晨,数据处理好了,开始与题目出给的国家匹配,找出气候的某几个特征量和国家脆弱度的关系...等等。

一个队友弄英文模板和翻译我们写好的论文部分,另一个在用他不熟悉的建模方法解题。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几个人之间其实也有摩擦,第三天的时候还起了冲突,睡眠不足+工作量大+性格不同。

后面两天是轮流睡,睡几个小时就起来继续做,另外的人就去睡觉。当时的感觉是:这种比赛真的是一生经历一次就好了,边际效应递减,年轻的时候做一做,大了就熬不起夜了...凌晨一点半被叫起来做第三题的时候的内心感受。

还有一点特别深刻,就是现学现用。你不会知道每个建模方法,所以需要查书籍,查网络。书籍是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我们提前都做好了准备,从学校里借了书回家看,另一个队友从当地大学图书馆里借了20多本好书给我们用。记得很清楚是,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典型的预测模型,我不知道有哪个预测模型是适合当时的那种情况的,几本书就轮着看,用MATLAB去试着看;MATLAB也是现学现用,我用的多是SPSS。

如果书上没有,就去查网上的资料,开始资源库里面查相关论文然后看PDF。有一篇几十页的英文论文当时直接机器翻译硬着头皮看下去。也有发现写的特别棒的论文,逻辑非常清晰,读者佩服。

最后一天所有的任务都堆在了那位负责翻译论文的队友身上,我跟她一起开始翻译工作;下午把所有数学公式打上去,接着开始认真写Summary部分;晚上的时候基本上完成了所有工作,开始检查论文格式有没有错误,在这个关键时刻,Summary部分没有保存不小心被删了,只剩下原来的论文乱码,只好重新开始写。在一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自己可以越来越放平心态。

在这次比赛中也收获到很多吧:D

四、大学性格之极限体验

我坚信,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是怎样变得优秀的,这与这个人与外界建立的不同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意味着这个人是如何与他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的,或是他/她如何待人处事的,亦或是他/她如何承担在这些关系中的责任,又如何保持自我的;我也坚信,一个人优秀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单一维度的,标准有很多。

大一上学期开始学习经济学,从无到有,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微妙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到了大二下学期就没有再深入经济学了。

到现在也看了一些书,开始文学为多,尤其是虚构类(fiction),到现在看的类型很杂。有一点很有趣,我看的书大多都忘了,尤其是细节,尽管我做了笔记,但是不拿出看完全不记得。嗯,关于这一点我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的,也不觉得自己拿时间看了那些书后悔,it becomes my bone and flesh now.

尝试了很多东西,也舍弃了很多东西。这些无论依然被留在我生命中或者已经舍弃了的事物,都构成了我这个人,流淌在我的身体里。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时常有新事物蹦跶出来,被我看到,然后我想“这个好像很有(hao)趣(chi)的样子,我要试一试”,然后我试了。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天花板的,也没有上限的,所有的界限都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我的兴趣点,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慢慢确立了。

大一开始去健身房,结合自己的训练举举哑铃锻炼肌肉;比较痴迷做俯卧撑,更痴迷骑单车,加重力量骑一个小时感觉人生真带劲。提升自己身体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每天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大一下学期跟着几个高校一起骑行,第一次就遇到了逆风和沙尘暴,半路手臂受伤无法弯曲,把眼泪忍下去因为要跟上队伍,跟不上只能被送回去。跟不上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所以只能逼自己。之后再骑行就没什么感觉了。

大二上学期跑了一次半程马拉松,去了另一个不同哈尔滨的城市,吃了不同风味的烤肉,跑完发誓自己再也不跑马拉松了,这学期又报了一次全程。那天跑完之后我从来没感觉到我身体有那么颤抖过,我没办法自己走动,腿不是自己的,嘴唇是苦的。一次非常不同的体验,一次把自己逼到极限的体验。

慢慢就会利用每天整块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零碎时间也利用起来做小事情

林林总总写了这么多,最后我希望未来能在细化自己专业方向之后,把它做好,不仅仅是这样,专业可能跟未来的工作有关系,但是多维度的个人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在过自己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