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总结报告(2021年度)

作者: 时间:2021-12-30 点击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6年获得“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位点拥有“材料加工工程”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金属材料工程”省级一流专业,拥有黑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石墨烯粉体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

1.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专门人才。

1.2 学位标准

按照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制定本学位点的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标准中包括: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及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在校学习年限为4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0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包括开题报告、科研工作、实践锻炼、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外文应用各1学分)。在完成上述培养环节基础上,按照《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及论文答辩的规定》《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完成学位论文,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围绕区域、行业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形成了4个稳定的培养方向,其中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理论为特色方向。

(1)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理论

以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为核心,研究石墨烯的制备工艺及剥离机理、石墨烯远红外线发热膜及应用、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制备工艺及应用、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理论及石墨烯在散热领域的应用和复合机理。

(2)耐磨抗蚀技术与增材制造

以耐磨抗蚀技术、增材制造材料与技术研究为核心,研究耐磨抗蚀、增材制造技术和纳微米功能复合材料及涂镀层的成分设计、组织性能调控与应用。

(3)材料表面改性与连接

以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为核心,研究熔敷(激光,等离子,氩弧等)制备耐磨、自润滑涂层组织演变机理、材料强韧化机理及零部件的修复,焊接材料及高效焊接方法。

(4)先进材料设计与应用

以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熵合金材料、有色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为核心,进行材料组分设计、计算模拟、智能制造、物性调控研究。

2.2师资队伍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35人,博士教师30人,占比85.7%,高级职称教师18人,占比51.4%。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海外经历教师2人,黑龙江省“材料加工工程”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1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人。导师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人。40岁以下导师2人,40-50岁导师5人,50-60岁导师3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满足学位点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各学术方向带头人情况见表1。

表1 学术方向带头人情况

序号

方向名称

带头人

年龄

职称

学位

1

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理论

王振廷

56

教授

博士

2

耐磨抗蚀技术与增材制造

李学伟

56

教授

硕士

3

材料表面改性与连接

王永东

42

教授

博士

4

先进材料设计与应用

梁维中

55

教授

博士

2.3 科学研究

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6项。在研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指导研究生科研经费充足。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个人参与),发表SCI、EI检索论文7篇。  

2.4教学科研支撑

学位点拥有黑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石墨烯粉体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95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022万元。本年度科研项目经费购置设备仪器价值94万元,投入近7万元资金进行平台设施与环境改造。研究生同时可在材料分析测试等9个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实验室拥有高温石墨化炉、冷等静压机、碳纳米材料合成系统等工艺设备,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仪,激光导热仪等检测、分析、测试设备。

2.5 奖助情况

本年度,学位点3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3名研究生获得学业奖学金,全部研究生获得国家助学金,6名研究生获得“三助”

岗位资助。2021级1名研究生获得三等入学奖学金。

3.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采用一志愿录取和调剂录取两种方式招生。所有招生环节均按照《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及复试录取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开展工作,由于近两年复试及录取均在线上进行,在学生入校后严格开展信息核查工作。本年度录取学术型研究生15人,完成招生计划任务。

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一些重要措施: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形成“省内、省外,校内、校外,领导、导师、骨干”立体招生模式。

(2)拓展宣传渠道,采取参加线上宣讲会咨询会,网站、微信多角度宣传等措施。

(3)制定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奖励、导师劳务费补助等激励政策。

3.2思政教育

学位点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水平,加大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力度,组织线上学习省教育厅组织的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会、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线上培训会议、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线上线下观摩黑龙江科技大学2021年度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筑牢基础。

3.3课程教学

(1)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本年度对2021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经校外专家论证并并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按培养要求设置,分为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三部分,核心课程为4门专业学位课和5门选修课,所有课程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情况见表2

(2)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

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进行了教学大纲的修订,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授课,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反应良好。

学院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学位点持续改进,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表2 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序号

课程名称

课内

学时

学分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学位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题讲座

28

1.5

梁维中(教授、博士)等4人

2

材料热力学及动力学

36

2

刘爱莲、教授、博士

3

材料相变原理

36

2

徐家文、副教授、硕士

4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36

2

徐家文、副教授、硕士

5

材料学科综合实验

18

1

王永东、教授、博士

6

材料学科实践训练

18

1

王永东、教授、博士

7

材料合成与制备

28

1.5

李长青、副教授、博士

8

材料物理性能

28

1.5

周长海、副教授、博士

9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28

1.5

李学伟、教授、硕士

3.4导师指导

(1)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情况

学位点严格执行《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导师资格遴选工作定期开展,本年度两名博士教师通过学院审核,遴选学校第十七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并通过初审,聘请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校外兼职导师1名。科学谋划、核定并组织了院内副导师遴选工作。组织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研究生指导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会议。学位点出台政策与机制,将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纳入考评范围,明确表彰奖励机制并落实督导检查机制。

(2)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指导教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熟悉研究生指导过程要求,能够履行导师职责,未出现师德师风、疏于指导和管理、教育监督责任不到位、学术不端等方面的问题。

3.5学术训练

培养方案中设置《材料学科综合实验》《材料学科实践训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师各类科研项目、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业务费等经费支持研究生学术训练和实践教学。获批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立项1项,指导研究生参加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1项。研二研三学生长期深入实验室进行学术训练与实践锻炼。本年度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检索论文1篇。获批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2项

3.6学术交流

学位点2021年获批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内的“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与俄罗斯院校开展新材料方向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李学伟等四名研究生导师为中方合作导师,根据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新材料方向今年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人,确定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进行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导师与研究生于6月份参加了2021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联合举办了材料、环境、化工、物理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投稿13篇,其中3篇文章被评为优秀论坛文章并做论坛汇报,导师尹冬松教授做论坛报告。研究生线上参与学位点教师及相近学科专家学术报告12次。

3.7论文质量

学位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学校针对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规定,认真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答辩、中期考核、预答辩及答辩等各培养环节。本年度毕业生学位论文5篇送审全部合格,其中1篇论文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在今年的学位论文抽检中,学位点被抽检的一篇论文中有两名专家给出良好(85分)评价,一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复评的两位专家均给出良好意见。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抽检结果,第一时间通告研究生本人及指导教师,并召开专题会议通告全体硕士研究生导师。因新冠疫情影响,学位论文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此次结果仍说明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论文撰写及逻辑构建能力、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学院对人才培养过程关键环节的监控尚需加强。

3.8质量保证

(1)学位论文选题主要依托导师或课题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培养方向进行学位论文选题。

(2)开题严格执行学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相关规定,需要通过开题答辩,专家组结论为通过方可进入课题研究。

(3)研究生须按计划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按照导师及指导小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并完成中期考核。

(4)答辩严格按照学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及论文答辩的规定》执行,导师须对论文质量进行审阅签字,符合学校学术不端检测要求,送双盲审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及答辩环节。

3.9学风建设

严格执行《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黑龙江科技大学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定。研究生入学即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并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本年度学位点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3.10管理服务

在新冠疫情期间,学位点高度重视教学秩序、学位管理、研究生培养及管理等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严格把关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毕业答辩等重要环节;组织研究生申报创新科研项目,举办材料、环境、化工、物理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强化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圆满完成研究生招生调剂、导师研究生互选、个人培养计划表制定、排课选课、考试组织、综合测评及奖学金评定、办理研究生实习实践人身保险等工作。本年度在2016-2020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中,学位点获得研究生教学工作单项先进集体、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3.11就业发展

在就业服务上,将研究生就业纳入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以导师负责学院管理监督相结合的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本年度学位点毕业学生5人,授予工学硕士学位5人,学生就业于哈尔滨哈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吉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

4.服务贡献

特色研究方向“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理论”成果丰硕。加强与企业联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石墨烯抗病毒口罩及石墨烯T恤衫并实现量产,目前正致力于石墨烯润滑油、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石墨烯节能电暖气的研发和试生产。

 

二、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1.自我评估专家组 

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专家组

组  长:学科带头人

副组长:主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

 员:本学科领域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和知名行业专家

2.工作流程及日程安排

以自我评估和国内同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自我评估,按要求和程序自主组织实施。

(1)511-531日,成立自我评估专家组,召开学位点制订/修订2021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会议。完成调研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初稿。

(2)61-610日,聘请本学科专业同行专家对新制定/修订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3)611-615日,对培养方案进行最终审核并提交至研究生学院培养办。同时提交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表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意见表。

(4)6月16-202176日,在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内完成培养方案的录入及维护工作。完成课程大纲修订工作。

(5)12月份,完成学位点各项工作总结及取得成果的统计。

(6)12月底,完成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及学位点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3.同行专家对本学位授权点的意见

一、方案明确以培养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四个研究方向符合学科硕士学位点实际情况及培养需要,培养模式定位准确。

二、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密切相关,所需完成学分要求适中,学习年限设置合理,适用于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三、方案参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硕士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学术能力等有较具体的规定,符合学位点研究方向。

四、方案在培养模式中强调了科教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平台基地综合利用。建议在教育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五、课程体系设计合理,具有前沿性及可操作性。建议可按照学生研究方向及培养实际需要弹性选择课程。

存在问题:一是一志愿报考学生数偏低;研究生招生数量较少。二是教学改革项目较少;三是教师、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较少。

改进建议: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采取各类激励措施确保研究生招生数量,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二是从制度和激励政策角度支持导师和研究生更多地申请各类项目、加大教学改革投入,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是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交流的经费投入,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导师与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三、持续改进计划

1.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计划

在今年的学位论文抽检中,学位点被抽检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为杜绝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再次出现,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全部选修《科技写作》课程;加强研究生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盲审、毕业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的监控,制定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机制,指导教师要强化质量意识、职责意识和自省意识,全面履行指导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下一年度发展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1)持续加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学科、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培养,计划引进博士教师6人。持续提升研究生导师业务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质量。

(2)不断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与社会服务水平,依托平台申报省级以上项目1-2项,成果转化项目1-2项,加强校企合作,持续为本省石墨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完成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研究生招生情况,继续副导师培养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做好人员储备工作。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和课程改革建设。深入开展中俄国际产学研用外籍兼职合作导师项目,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线上会议1次。牵头召开2022年研究生学术论坛。

(4)科研方面力争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获省级科研奖1项,依托项目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7-9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在石墨烯产品应用方面实现转化项目1-2项,外聘校外高水平专家做学术报告4次。

(二)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培养经费;积极筹集资金用于提供研究生外出学习交流等机会;加强与企业合作,提升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支撑作用。

(2)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3)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学位点专业实验室、图书文献等项目的建设,持续提升研究生管理及服务水平,为学位点建设发展与研究生培养提供质量保证。